首页 新闻资讯
04-30 2025

《松花江组曲》奏响国家大剧院

2355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响音乐创演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省市纷纷涌现出一批有自主创作能力、专业演奏水准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优秀管弦乐团,并推出了一系列彰显时代气质、展现地域特色、传播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4月2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师臧婷创作,哈尔滨交响乐团演绎的《松花江组曲》亮相国家大剧院,以气韵宏大、异彩纷呈的交响诗篇诠释哈尔滨的文化底蕴,以技巧精湛、风格多元的乐队呈现展示“哈响”多年积累的艺术水准。音乐会云集于源春、石海彬、朱昌耀等民乐名家,特邀奥运冠军陈金、北京爱乐合唱团参演,以诚心铸就时代精品,用音乐展现冰城风华。


《松花江组曲》以历史为经、文化为纬,由七个编制不同、风格各异的乐章组成,其标题依次为“松花江畔·百年回眸”“林海情深·琵琶悠扬”“赫哲雅韵·热情似火”“松花夏韵·静美如画”“猎归兽跃·江畔欢歌”“桥影悠悠·思绪绵绵”“长河天籁·浩荡东流”,涵盖了交响音诗、民乐协奏曲、交响配乐朗诵、交响合唱等多种大型音乐体裁。作品融汇了东北地区汉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多民族的民歌主题曲调,用写意化、抒情化的音乐语言和灵活巧妙的主题化用,描绘出江河、林海、城市等别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象,既有空间上的延展感、画面感,又有时间上的叙事性、戏剧性,以全方位视角勾勒出松花江畔的历史文脉、壮丽风光与风土人情,将大美的黑山白水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凝缩在两个小时的音响画卷之中,为听众打开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音乐之窗。



七个乐章从风格形态来看异彩纷呈,从主题材料来看相互嵌合,用丰富的技法和细腻的刻画,架构起一台精彩十足的音乐盛宴。第一乐章以温暖、坚定而宏阔的音乐开篇,在弦乐的铺陈与音色的点描中,春回大地的氛围跃然而出。伴随着宁静而悠扬的小号,《松花江上》的旋律静静流淌。阅尽历史的苦难,东北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始终怀着那颗乐观而坚强的心,在苦难上重建幸福的家园,从容地走向未来——整首组曲由此徐徐展开。


随后的第二与第三乐章陡然意趣横生。去年冬天,一首《鄂伦春小唱》将哈尔滨文旅推上热搜:“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民间小调朴实、优美,歌唱着东北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由衷热爱。第二乐章围绕着这一主题音调展开,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演绎热情与淳朴兼备,在这一乐章丰富的技巧中气韵饱满而不落俗气。



第三乐章化用了赫哲族《乌苏里船歌》的曲调,作曲家一方面保持了船歌的悠扬律动,一方面又藉由唢呐演奏家石海彬的演绎,为这首曲调赋予火热、铿锵的别番气质。



第四乐章以配乐朗诵的形式,由奥运冠军陈金作为松花江儿女的代表,向这条家乡的大河献上诚挚礼赞。第五乐章紧随其后,以东北的民间吹打乐作为素材,通过热闹欢腾的锣鼓镲和铜管与木管的辉映,表现出东北人民打猎生活的喜悦景象。


第六乐章是一首地道的东北风格二胡协奏曲,运用了大量东北汉族特有的音乐语汇和演奏技法。二胡演奏家朱昌耀的演绎娴熟、从容,将民间曲调中的韵味和审美气质表现得恰如其分,充分营造出诙谐、喜庆的气氛。



第七乐章是整部作品的戏剧性高潮,开篇以奏鸣曲结构回顾东北抗日战争的激烈、黑暗和前赴后继的抗争,动荡的旋律却止息于清澈的童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松花江上》主题的首尾呼应和再次回归,带来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既诉说东北人骨子里和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又仿佛透露着中华儿女一代代在苦难中走向辉煌的民族精神。



《松花江组曲》并非中国交响乐领域的一枝独秀,近年来,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交响力作相继涌现。这些作品以对城市或地域文化的全景式艺术呈现为创作理念,通过交响化语汇的有机整合,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图景。文化图景是一种在群体记忆中被分享和认定的有关文化形态的意象,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定位文化、再现文化和重塑文化,实现对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之间文化联系的表达。正如《松花江组曲》,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与当代式的交响语言相结合,通过音乐中的风格、符号和意象讲述了松花江流域的故事,创作者往往以核心文化母题为轴心,运用主题性意象群的交响性展开,形成具有历史纵深感与文化穿透力的艺术表达体系。这似乎已经成为一股引领时代的创作潮流。



在艺术表现层面,这类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创作特征:其一,通过恢弘的体裁架构与编制规模,为创作者与表演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维度与艺术表达空间;其二,借助传统与当代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艺术审美与文化认知的有机统一;其三,在保持交响乐艺术本体特质的同时,注重音乐语汇的现代性转译,使作品既具备专业深度又蕴含大众审美价值。


这股创作潮流下涌现的一系列交响作品,既彰显着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语汇与技法的高度成熟,也展现出学院派的专业作曲家与大众审美和社会功用的价值和解;既延续了中国音乐文化"以声载道"的美学传统,又拓展了交响乐语汇的表达边界;既满足专业领域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又契合大众审美对文化认同的需求。这种双重维度的艺术实践,正在重塑中国交响乐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特征,标志着当代音乐创作正走向与社会文化事业结合发展的新阶段——正如臧婷藉由《松花江组曲》所做的,让交响乐队成为承载城市精神的动态容器,在音符的流动中完成对地域文化全景式、多维度和现代性的生动书写。